top of page
  • Chief Editor

Tiger2000計畫簡史

作為全球F-5E/F戰機最大的使用客戶,我國空軍機隊也曾經有過升級計劃,但最後因預算排擠而未能執行,最近因F-5E飛安事故而讓這個塵封已久的名詞重新被提起,本次特別請教服務於航太產業40年的李適彰老師,向大家介紹這個我國曾經的「超級老虎」計劃。


1990年代,因F-5E/F戰機性能逐漸不能與新式戰機抗衡,各國廠家開始向我國空軍推銷F-5E/F機隊升級方案,當時空軍航發中心(後改制漢翔公司)有意爭取這筆升級訂單,故與原廠諾斯諾普.格魯曼(Northrop Grumman)公司共同發表了F-5系列戰機的升級方案,命名為Tiger IV。升級方向主要針對讓F-5機隊適應21世紀作戰環境,其升級內容包含:與F-16戰機相同的APG-66雷達、新的彈射座椅(型號?)與供氧系統(選擇性)、引擎控制系統、數位化座艙、翻修與更換老舊結構件、水平尾翼與部分機身結構採用複合材料。而這套升級方案也在1997年台北航太展首度公開,當時甚至製作了一具全尺寸座艙模型,藉此宣傳推廣。


後因美國國務院遲未核准合作「技術協助協議書」之輸出許可,因此漢翔公司決定中止與諾廠合作,自力研改升級方案。當時構想,除維持F-5E/F型機空戰能力,另加強對地攻擊能力,並可執行銜接主力戰機之部訓任務,故升級裝備與F-16A/B、F-CK-1A/B盡可能相同,該計畫命名為Tiger2000計畫。

當時自空軍桃園第5大隊取得一架F-5E C構型戰機(編號5308)作為計畫原型機,主要以航電項目執行性能提升,升級內容如下:

1.全機結構翻修,解決結構件腐蝕及老舊問題,延長F-5E/F使用壽限。 2.配置與F-CK-1戰機相同的GD-53雷達(因F-5E外型較小,故縮小天線盤尺寸) 3.拆除左側機砲以容納升級後的航電系統 4.與F-16戰機相容之抬頭顯示器(HUD)與彩色顯示器(CMFD)、數位化座艙 5.採用H-764G雷射慣性導航系統 6.增加標準大氣資料電腦 7.提升雷達預警器(RWR)及反制投射器(CDS)性能 8.更新油門手柄與操縱桿,另採用MIL-STD-1553B Data Base,整合全機系統並增加系統擴充潛能。


F-5E/F型機因長年在使用,加上台灣濕熱及高鹽分的操作環境使用,選定作為升級原型機的5308號機結構鏽蝕嚴重,經漢翔技術人員拆解檢查後發現,鏽蝕主要分布在進氣道、發動機艙、蒙皮等次結構上,依照原廠規範與修護技令予以檢整修復,從民國87年11月開始到88年4月底完成。


在此同時,為配合容納新航電系統,相關修改也同步開始進行,包含結構修改、零組件生產、線束更新,共計437項,在零組件生產方面,於民國89年6月全數完工,並開始裝配作業。由於原型機為新舊航電系統並存,各地面檢測項目也根據規範執行,其中新增航電項目根據漢翔公司各專業組編寫之空中裝備檢測說明(AEI)制定之測試程序依序執行,全部地面測試於民國90年6月完成。


在各項地面測試完成後,漢翔公司準備進行試飛測試,驗證其性能是否符合當初構想之標準,以及能否滿足空軍需求,首飛執行基本功能操作與系統驗證,其餘架次則集中在系統整合測試等項目,升級計畫共安排5架次試飛驗證。


Tiger 2000原型機在民國91年7月24日完成首飛,首飛飛行員為李文成飛行師。除原本掛載的AIM-9P4響尾蛇飛彈外,Tiger2000也整合天劍二型飛彈使用能力(一枚掛載於機腹掛架),大幅增加空對空作戰能力。儘管升級項目均能達成需求,但當時空軍二代機部隊甫全面建置完成,在國防預算的排擠及考量F-5E/F機隊規劃於2010年代全面汰除等因素,如此時升級僅有台東部訓隊使用中的F-5E/F則其作戰效益過剩,最後空軍並未採納Tiger2000計畫,而5308號機也在試飛架次完成後功成身退,於2008年開始展示在漢翔的翔園航太實習園區。


雖然Tiger2000計畫最後並未獲得空軍採用,但其相關經驗為漢翔公司執行後來F-CK-1A/B MLU「翔展案」以及F-16V「鳳展案」戰機構改升級奠定良好的基礎。


本篇感謝李適彰老師指導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