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Chief Editor

解放軍殲-7E/G改型發展簡介

昨日國防部公布的西南空域空情動態中,有解放軍4架殲-7戰機進入西南空域飛航,令所有人驚訝的是,這款1960年代構型的戰機竟然還在第一線服役。其實MiG-21/殲-7系列戰機自進入解放軍空軍/海航服役以來已有多次重大改進,本次特撰文介紹目前仍在解放軍空軍服役的殲-7E/G型戰機。


緣起


1980年代,生產殲-7戰機的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有鑑於解放軍現役殲-7I、II型戰機僅是提升其維護效益,而並未對飛行性能、航電等加以改進,更在1970、80年代數次地區戰爭的空戰中明白到戰機機動性對空戰結果的重要。但當時中共「改革開放」甫起步,並未有太多資源投入新機的研發,因此決定對現有機型進行改造,使其擁有能適應現代化空戰的性能,於是1987年成飛團隊在開始在殲-7II基礎上進行氣動力及航電系統之改進,起初這款殲-7改進型被稱為殲-7IV,後來正式定名為殲-7E。


殲-7E原型機。取自新浪軍事。


氣動力改進


殲-7E與原仿製MiG-21的殲-7I/II/III系列外型最大的不同,是在其機翼從三角翼延伸成雙三角翼。這種設計最初是由西北工業大學提出,原三角翼的57°後掠角保持不變,在新外擴的範圍將後掠角減少到42°,襟翼旁外側則改成9°37’的前掠角,這種設計能有效提升戰機爬升率以及在高速時的纏鬥性能,更改善以往飛行員所詬病的起降操縱靈活度。這樣一來,殲-7E的機翼面積變成了24.88平方公尺,翼展為8.32公尺,由於加裝了前緣襟翼,也使得殲-7E在各種狀態下的操縱能力能夠改善。


殲-7E的動力來源來自於一具WP-13F(渦噴-13F)引擎,這是貴州黎陽引擎公司為了提高殲-7II戰機推力而從WP-7(渦噴-7)基礎上研製,主要在結構、後燃器及製材方面改進,使得引擎能在戰機進行大G力戰術機動時能夠穩定運轉。WP-13F最大推力為4.5噸,在開啟後燃器(AB)運轉時能提高到6.6噸,同時降低油耗,提升引擎使用總壽命至900小時。原本的重力加油也改成壓力加油方式,縮短落地加油時間至6分鐘,提升戰機的再次出勤率。


殲-7E/G改造機翼外型,使其中低空性能獲得提升。取自軍迷之眼影片截圖。


新式機載設備


在航電系統部分,殲-7E加裝了JT-1抬頭顯示器(HUD)、SRT-651C電台、JD-3太康導航系統、8430大氣數據計算機、930-4機尾雷達警告接收機(RWR)和941-4C金屬箔條/火焰彈發射器等新型設備,改善其戰場生存性。雖然在改進的過程中,解放軍空軍曾要求安裝火控雷達,但考慮到雷達重量影響到戰機的機動性,以及機頭雷達罩尺寸的限制,安裝較大的雷達天線必須將構型做修改,最終加裝火控雷達並未成為殲-7E的改進項目之一,使得裝備雷達測距器的殲-7E仍為日間戰鬥機,且不具有中程空對空飛彈的發射能力。


由於機翼面積、翼展的增加,殲-7E從原本的2個翼下武器站位增加為4個,最大掛載能力提高為1.6噸,可掛載性能較佳的PL-8短程空對空飛彈,其他武器包含HF-16、HF-7火箭莢艙、250/500kg低阻力炸彈、720公升副油箱等原本殲-7系列可使用之武器裝備。同時為減輕重量及考量到現代化空戰使用機砲的機會減少,殲-7E取消了左側30mm機砲及座艙防彈鋼板,同時將右側機砲的載彈量減少為60發。


在加裝HUD後的殲-7E,在瞄準攻擊方面有大幅進步,且使飛行員不用反覆低頭查看儀表數據,提升作戰效益。

殲-7G座艙內視角。取自軍迷之眼影片截圖。


生產與服役


1989年殲-7E設計圖全數完成,首批4架原型機中包含3架試飛原型機及1架靜力測試機,1990年5月18日首架0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,試飛員為錢學林。之後三年殲-7E反覆鑑定試飛,期間遇到如HUD燒壞等新設計所產生的問題,1993年5月量產型殲-7E正式定型,該年8月第一批量產機交付解放軍空軍測評,12月開始量產。


殲-7E的海軍型命名為殲-7EH,配備與殲-7E相同,但根據解放軍海航的任務需求,殲-7EH在機體與發動機結構上改進了抗鹽分能力,以適應海上飛行環境所造成的銹蝕。


由試飛及解放軍空軍測評的數據顯示,殲-7E與殲-7II相比最大航程增加了17~44%,轉彎性能提高了29%,提高作戰半徑及整體作戰效益,殲-7E甚至曾在模擬空戰中「擊落」2架當時解放軍最精銳、駐防蕪湖的Su-27戰機,可見其性能不可小覷。2001年殲-7E正式停產,共生產了264架以汰換解放軍空軍老舊的殲-6、殲-7I型戰機。

駐防浙江路橋機場的海航4師10團殲-7EH。取自網路,原作者不詳。


殲-7G


殲-7G是成飛公司以殲-7E為基礎改進的型號,將老式的雷達測距器改為中共仿製以色列EL/M2001多功能脈衝都卜勒雷達的JL10G雷達,並配備頭盔瞄準具,使殲-7G成為全天候戰鬥機,但各項飛行性能並未明顯下降。同時殲-7G配備III型敵我識別器(IFF)與全方位雷達警告接收機(RWR)增加戰場存活率,配備以及首次採用手不離桿(HOTAS)設計,讓飛行員能夠更專注於環顧外界狀況。殲-7G的外觀與殲-7E大部相同,只有前擋風玻璃從MiG-21系列一貫的三片式改為一片圓弧形,有利於飛行員視野。


2002年6月28日殲-7G原型機首飛成功,同年2架原型機交付測評,2004年定型後量產,2006年11月開始裝備解放軍空軍。

殲-7G戰鬥機三面圖。取自模型網Moxing.net


殲-7EB/GB表演機


1992年,由於解放軍空軍「八一飛行表演隊」的殲教-5表演機機體壽限已到期,相關單位開始尋找其繼任機種,當時以教練-8(JL-8、K-8)與殲-7E兩種機型參與評選,高層認為與其拿教練機來擔任具有展示軍威功能的飛行表演任務,不如使用更有氣勢的戰鬥機,於是殲-7E雀屏中選,但當時殲-7E尚未列裝,在此之前的殲-7系列戰機皆被飛行員詬病其中低空性能不佳,因此「八一飛行表演隊」的飛行員們對殲-7E能否勝任表演任務打了個大問號。

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教-5。取自中國軍網


為了消除這些疑慮,成飛公司特別派員到八一飛行表演隊的駐地向飛行員們說明殲-7E改進後的性能,隨後又派遣試飛員雷強與1架殲-7E執行單機性能展示,八一飛行表演隊的飛行員們也試飛了30架次。在實際感受性能後,飛行員們的疑慮被解開了,殲-7E確定被作為取代殲教-5的下一代表演機,並委託成飛公司改裝生產,型號定名為殲-7EB。


由於表演機不需要參與作戰,殲-7EB拆除了所有與武器及其相關的航電設備,並於機腹加裝噴煙莢艙,1994年12月2日第1架殲-7EB完成首飛,同年底12架表演機全部交付完畢,1995年開始成為八一表演隊飛行員們的新坐駕。


經過數年的高強度使用,這批殲-7EB機體狀況已不適合繼續擔負表演任務,因此被送回成飛公司改回戰鬥型殲-7E繼續服役。1999年~2000年先後又有12架殲-7EB交付給八一表演隊使用,但因為更新的殲-7GB已經配備解放軍空軍,因此第二批殲-7EB也並未使用多久就改回了戰鬥型,兩批殲-7EB表演機共完成107次表演任務。


殲-7EB表演機。取自CCTV影片截圖


殲-7GB是由殲-7G戰鬥型改裝的表演機,也採用了一片式弧形前擋風玻璃使得飛行視野獲得改善,安裝了編隊燈與噴煙控制盒,2005年完成換裝。由於殲-7G停產及新一代殲-10戰機開始服役,2009年殲-7GB正式退下八一表演隊序列,由殲-10A/S表演機接手。

殲-7GB表演機。取自Wallpaperbetter


現今服役狀況


由於改進幅度有限及性能逐漸不符解放軍空軍/海航需求,加上殲-10、殲-11等新機種大量服役,目前殲-7E/G系列僅留下少數仍在第一線戰鬥部隊服役。根據消息稱,目前駐防粵東的空軍航空兵殲-7E/G仍有200餘架在飛行線上,但也開始被殲-10C大量取代。其餘的殲-7E/G皆轉往中共中部、西部、北部戰區的二線部訓單位發揮剩餘價值。

解放軍空軍西安飛行學院的殲-7G與教練-9編隊飛行。取自軍迷之眼影片截圖。



解放軍西部戰區部訓隊服役中的殲-7E。



bottom of page